足不出户,就能在线问诊;动动手指,药品就可以送到家中......2020年,受疫情影响,“互联网+医疗”模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,互联网医疗平台的使用需求呈暴发式增长,同时政策加持、资本热捧,也在助力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发展,带动了整个市场的快速增长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6月,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.76亿,占网民整体的29.4%。疫情期间,74.4%的中国网民参与过在线问诊、医药电商或互联网健康咨询等互联网医疗服务,可见互联网医疗行业具备着巨大的用户潜力。
在此背景下,互联网医疗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据国家卫健委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,目前,全国有超过1100家互联网医院,7700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线上服务;三级医院网上预约诊疗率已达50%以上,3300家医院将分时段预约诊疗精准到30分钟;90%以上的三级公立医院实现了院内信息互通共享,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2.4万余家医疗机构,30个省份已经建立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。
日前,我国28个部门研究制定的《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》正式公布,其中第二项提出积极发展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。《实施方案》明确,出台互联网诊疗服务和监管的规范性文件,推动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规范发展。出台电子处方流转指导性文件,完善技术路线设计,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。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,促进药品网络销售规范发展。将符合条件的“互联网+医疗”服务机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定点。打通互联网医院和实体医疗机构的数据接口,逐步推动医保数据互联互通,促进健全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等。
业内指出,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面临着两个难点,其一个是互联网技术能否支持专业的问诊功能;其二是推动互联网医疗与线下医疗体系打通,如接入医保,培养人们使用互联网医疗的习惯。据了解,医保支付作为互联网诊疗中的关键,目前已经在多地陆续落地,部分医疗机构已能提供患者在线问诊、线上支付、药品配送到家的服务。
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而言,供需矛盾突出是我国医疗长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,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,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数量仅占医院总数的19%,却承载了全国49.8%的医疗需求,优良的医疗资源紧张。因此,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发展或有利于缓解供给侧不平衡问题。
但在机遇面前,业内提醒互联网医疗企业也需要恪守行业规范,履行社会责任,同时注意风险防范,将更好的医疗服务于大众。在“长三角一体化”背景下,可以在这些地区进行试点,大胆探索新的商业模式,深化医疗资源在区域内的共享程度,也可以瞄准基层,通过互联网技术优化配置医疗资源,缓解医疗资源地区间不平衡带来的供需矛盾。